实验猴价格上涨的背后分析

  地位反转背后,是国内创新药研发的持续升温,有需求就有市场。

  

  2015年中国药监系统改革,重点之一就是提高新药审批速度。此后药品审评中心受理的化学创新药物申请数量从2016年的90个升至2017年149个;受理的1类创新药物从2018年的264个升至2019年319个。

  

  创新药迎来春天,临床前实验增加,用猴量开始显著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前实验所需猴不仅是一两只,毒理学测试平均会用40只,若进行药物代谢等额外测试,会再用20只,生物大分子药物平均80只。“并且一只实验猴通常只能用于一项毒理学实验。”王元彬补充道。

  

  数据显示,实验猴使用量已经从2013年的不到1万只,增至2019年的约3万只,实验猴存量开始被迅速消耗。据了解,2018年我国还因实验猴产能无法满足持续增长需求,特批了部分猴场的进口申请。疫情后2020年1月又停止了包括猴子在内的所有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曾在2021年表示,主要实验猴存栏24万余只,但若把幼猴、种猴、被海外预定包销的刨去,国内适用的存量仅有约3万只。

  

  重担落在猴场身上,但养殖现状也不容乐观,这跟实验猴养殖门槛高、投资大、周期长有关。

  

  此外,实验猴的繁殖能力弱,跟小白鼠一窝生十几个,短时间就能繁殖二三代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以食蟹猴为例,每年繁育1-2次,1胎产1仔,一生约能繁殖8-12只。且只有要求的病原微生物检测为阴性、人工饲养的子二代及其后代才能用,整个过程淘汰率约20%,4岁左右才能投入使用。

  

  也就是说,即便有条件的猴场被价格诱惑现在下场养猴,且不说供给增加是否会带来价格下降,光是4年的时间差带来的价格不确定性就很大了。

  

  此外,实验猴还可能因种群退化带来质量数量的下降。我国的食蟹猴是通过进口引进种源繁殖的,如今进出口被禁止,就无法扩大种源。“一般种猴来源多,对种群繁殖有利,只用一种可能导致种群退化,质量下降。”

  

  如果这些还是实验猴价格上涨的客观因素,那么对实验猴有直接需求的CRO公司“囤猴”又给涨价加了一把火。

  

  据了解,昭衍新药从2017年开始介入,在梧州、苏州、广州等地区自建实验猴养殖基地,2022年收并购两家猴场。药明康德2019年收购广东春盛猴场,2022年在南通计划建设药物安全性评价和测试实验室。此外,美迪西、康龙化成等也在积极囤猴。

  

  这一囤就导致供不应求,大家都去抢,供需矛盾加剧,实验猴价格飙升。

  

  2014年昭衍新药单只食蟹猴平均采购价格6567元,2019年下半年涨至1.5万元-2万元,2020年7万元,截至目前,价格已超15万元。

  

  多方因素下,实验猴价格朝着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高度飞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