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试验用猴可缓解国内猴子供需失衡现状

  仅仅从2020年年初到现在,仅两年的时间,食蟹猴身价却已经翻了4.5倍。真是一猴难求啊!试验用猴的供给量远低于对它的需求量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药物临床前研究对试验用猴的需求爆发式增长

  

  试验用猴在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款药物要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都需要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而在这之前,为了避免或减少人类受到的伤害,还需要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安全性评价。

  

  大分子生物药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很可能在所选实验动物物种中引起免疫反应,并导致形成抗药抗体而不能有效完成候选药的临床前研究。

  

  因此,大分子生物药的临床前研究对实验动物的要求更高,需要选用与人类具有相似分子靶标和信号转导途径的实验动物。

  

  因此,猴子,尤其是拥有许多与人类相似或相同致病基因的食蟹猴、恒河猴被认为是生物药物临床的最佳试验对象。

  

  国际通用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等指导原则建议,选择对药物敏感的合适的动物种属做临床前试验。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ICH没有规定“必须用猴”,但超过70%的大分子生物药需要用猴做临床前试验;小分子化学物,其中有20-30%的临床前研究会用到试验用猴。


  由于国内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新药申报数量却成指数级上升。

  

  根据《2020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20年共受理生物制药注册申请1410件,较2019年增加了近300件。

  

  2020年,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1062件(597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51.71%。

  

  其中,受理IND(临床申请)申请1008件(559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49.78%;受理NDA (新药申请)54件(38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100.00%。

  

  以药品类别统计,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受理量分别为14、752、296件。

  

  另外,一款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并不是用1、2只就可以,按正常平均来说重复给药28天的毒理实验需要约40只猴子,如果还要做药物代谢等试验,还需药20只左右;所以,正常一款新药临床前研究需要用到至少60只试验用猴。

  

  原因二:国内试验用猴子存量并太乐观

  

  试验用猴子的繁殖周期长,猴子较弱的繁殖能力限制了其族群数量的快速增长。

  

  成年母猴大部分一胎一只,每年繁殖1~2次,一生大约能生8-12只小猴。

  

  而且规模化试验用猴养殖企业所占比重并不高,虽然我国有几十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养殖企业,但受市场规模和资金投入的限制,规模化养殖企业所占比重并不高。

  

  小型试验用猴生产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和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多采取有猴就卖的策略,难以制定和严格执行科学、长远的种群繁育和更新计划,并导致绝大多数猴饲养企业的繁殖种群动物老龄化严重,繁殖率下降显著,个别猴企业的年繁殖存活率甚至低于30%。(在繁殖群体健康有活力的情况下,这一数据可达70%。)

  

  随着繁殖种群中动物年龄的进一步老化,年出栏动物数很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

  

  由于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性成熟周期长,因此,即便一些生产企业看到了这个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繁殖种群的更新和扩容。

  

  并不是所有猴子都可以用作实验,符合市场需求的试验用猴要求严格:猴子从出生到成年一般需要3-4年时间,才能供实验用。无特定病原体(SPF)猴。

  

  国标规定的SPF级试验用猴必须是由5阴猴作为种群繁育得到子代。携带一种或多种上述病原体的试验用猴习惯上被称为阳性猴。

  

  由于管理水平限制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真正开展全面系统SPF级猴培育的生产企业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养殖企业的繁殖种群都是用阳性猴进行繁育生产,并通过对断奶子代病原或抗体筛查来获得可以出售5阴猴。

  

还有进出口的限制的原因,因为新冠疫情,中国在2020年1月26日发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全面禁止了包括猴子在内的所有野生动物的进出口和“任何形式”交易。


  新冠疫苗研发使用了不少试验用猴,因为他们和人类的DNA相似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可以说它们在新冠疫苗研发的实验中是小白鼠无法替代的,换句话而言:用猕猴或者是恒河猴做新冠疫苗实验安全性和有效性会更高。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国家都在研发疫苗以及相关的药物,甚至现在还有一些其他的安全性测试,可以说这两年全球医药相关的科研单位是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两年疫情背景下,试验用猴用量激增。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关于试验用猴总存量并不是很大。猴子没太增加,但国内新药申报数量却成指数级上升。供需的失衡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暴涨,试验用猴也不例外。

  

  在猴子进出口被禁止、猴子的养殖周期长的客观背景下,随着国内生物药研发的不断升温,猴子供需失衡的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

  

  可以预见在未来3-5年内,市场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试验用猴的短缺现状,在短期内是难以缓解的。

  

  试验用猴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增加了药物的研发成本。而研发成本的上涨,最终也会相应的体现在药物的价格上。

  

  面对试验用猴资源紧缺的窘迫局面,我国的科研企业怎么办?从供给方向解决,重点落脚点在试验用猴的引进上。

  

  比如咱们可以从东南亚的试验猴场引入试验用猴,基因云老挝实验猴繁育中心就是一家值得信赖的试验猴场,基因云老挝实验猴繁育中心建立了一个长远的种群维持和繁育计划,并严格执行,不断的让更多的适龄母猴进入繁殖种群,扩大生产规模。

  

  基因云老挝实验猴繁育中心还在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和疾病控制能力,进而提高动物质量和繁殖存活率,不断的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